薛小玲,女,1971年6月生,山東威海人,威海市橋頭鎮(zhèn)大貞村村民。
不離不棄,悉心照顧老人生活
薛小玲1993年嫁進大貞村,與本村村民鞠焰平結為夫妻,公婆也是地道的農民,婆婆性格開朗隨和,婆媳關系十分融洽。然而2012年,婆婆因腦梗住進了醫(yī)院,從此臥床不起,而公公又因車禍生活不太能自理。薛小玲有兩個弟弟,兩個弟媳,他們因家有小孩需要照顧,再加上工作繁忙,公婆這里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。于是作為長媳的薛小玲主動擔起了照顧公婆的重擔。公婆的病情,不僅花費了家里大筆的醫(yī)療費,而且婆婆又是一個急性子,由一個健康人變成生活難以自理的殘疾人,一時難以接受這一殘酷的現(xiàn)實,常常耍性子、發(fā)脾氣。薛小玲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生怕婆婆想不開尋短見,于是就日夜陪伴婆婆,照顧公公,苦口勸導,耐心疏導。她勸導婆婆說:“人癱了也要過日子啊,何況你還有我們和公公,我會照顧你一輩子的”。薛小玲每天都要幫婆婆擦身子、喂飯,照顧公公日常生活,婆婆大小便不方便,她便幫她擦屎擦尿,從不嫌棄。在薛小玲的鼓勵、勸導下,婆婆慢慢擺脫了陰影,樹立了生活的勇氣和信心,走上了生活的正軌,公公婆婆的病情隨著薛小玲的細心照顧也日漸恢復。
可是天有不測風云,公婆的病情剛有好轉,2014年7月,薛小玲的丈夫在一次車禍中不幸意外身亡,扔下了薛小玲孤零零的一個人。娘家人知道后勸她回去,她猶豫了,丈夫雖然走了,還有身體不好,又剛失去兒子的公婆。我走了,他們怎么辦?薛小玲放下悲傷,用一人脊梁,扛起全家重擔。她每天早上到公婆家安撫照顧好老人,然后下地干活,晚上回來再看望照顧老人。她忍著悲痛跟他們說,你的兒子走了,還有我,我不會扔下你們的。就這樣,她和公婆相互扶持著,度過了她們一生中最艱難的一個坎兒。婆婆逢人就說,如果沒有我這個孝順的“閨女”,我真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到現(xiàn)在,小玲不是我的兒媳婦,她是我的親閨女呀。2016年,薛小玲擔心自己照顧公婆力不從心,毅然招了上門女婿,二人共同孝敬公公婆婆。
薛小玲孝敬公婆,敬重公婆的舉動,深受周邊村民的好評,也深深感染了周邊村民。她的事跡在村民中廣為傳頌,倡導了尊老、愛老、敬老養(yǎng)老的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美德,為創(chuàng)建和美家庭和和諧社會做出了表率,樹立了榜樣。
孝老愛親,筑就和諧幸福港灣
薛小玲現(xiàn)在的新家庭,依然是把“孝和愛”作為日常生活的座右銘。她身體力行踐行孝道,也深深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,兩個孩子在她的熏陶下,都十分尊重孝敬爺爺奶奶,尊老愛老成了這個家的家風。平日丈夫忙,老人又無力幫助照看孩子,上學接送、生活照料管理的工作,基本上全由她一人承擔。小玲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,更注重培養(yǎng)他們的獨立生活習慣和品德修養(yǎng),給孩子塑造正確的三觀,教育孩子做對社會有所作為、有所貢獻的人。薛小玲以身作則,事事給孩子樹立表率,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凝聚了她的心血和汗水。
在日常生活中,薛小玲也總是為別人著想、團結鄰里。和村里的親朋鄰里相處時,她以誠待人,不拘小節(jié),大家都覺得她十分親切,很有親和力。每當左鄰右舍遇到急事時,她都會及時趕到。誰家有喜憂事,她總是跑前跑后,盡自己全力做力所能及的事。村里組織的各項公益活動,她積極參加,同時帶動更多人一起參與。
薛小玲用自己的行動踐行著她的孝道,印證著她的孝心和愛心,展現(xiàn)了一個農村婦女尊老愛幼。淳樸真誠的博大情懷,塑造了一個農村媳婦博愛、仁慈、善良的光輝形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