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!來自攻堅一線的脫貧故事
2月19日,市委召開常委(擴大)會議強調(diào)指出,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(zhàn)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,是必須高質(zhì)量完成的重大政治任務(wù)。各級各部門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,不折不扣精準落實到位,決不能有一絲一毫地摻假。
坐農(nóng)家炕頭,聽脫貧故事。在這個充滿希望的初春時節(jié),記者走到精準脫貧攻堅的第一線,深切感受精準脫貧帶來的巨大變化,傾聽脫貧群眾、扶貧干部、第一書記等人的感受與信心。
譚先杰正在合計果園投入和收入目標。通訊員 譚新江 攝
“好日子才剛開始哩”
◎記者 杜曉瑩 通訊員 張小寒
這兩天,文登區(qū)葛家鎮(zhèn)西譚家口村村民譚先杰夫妻倆去榮成閨女家住了幾天。
三年了,譚先杰終于“敢”去閨女家走親戚了。2016年,因為妻子孫愛玲患乳腺癌,靠種果樹養(yǎng)家的譚先杰東拼西湊了10萬元的醫(yī)藥費。
妻子病后喪失勞動能力,而且需要悉心照顧,老譚把種了18年的地給撂了,一年收入還不到3000元,成為了一名貧困戶。
頂著貧困戶的帽子,老譚有點難以適應(yīng),總覺得出門臉上發(fā)燙。逢年過節(jié),別人家都走家串戶,老譚就窩在家里不出門。他說:“人家日子都過得好好的,咱卻是個貧困戶,出去覺得丟人現(xiàn)眼!”
老譚是個種地的好手,不能種地后,他不得不把果樹刨了。看著這些十幾年的果樹,老譚對著果園發(fā)愣,眼淚都出來了。為擺脫貧困的帽子,老譚每個月都找零工干,一個月能出去20天。
2016年,文登區(qū)施行“私人訂制”幫扶方案,逐戶列出年度脫貧需求清單及扶貧政策清單。深入了解后,老譚被評估為“種地好手”,村里租給了他7畝地,希望他能靠著種地的本領(lǐng)脫貧致富。老譚嘴上不說,卻一把握著干部的手不放。
“兄弟,再給我借點錢吧,我買上些樹苗,這錢我一定能還……”這借錢的電話,老譚卻打得很有底氣。那年春天,他在這7畝充滿希望的田地里種上桃樹苗及大櫻桃樹苗……村書記還給老譚送來了一些肥料。那以后,老譚沒事就往果園跑,一到刮風下雨天,恨不得一整夜守在地頭。
來年春天,鎮(zhèn)扶貧辦及村委幫助幫老譚申請了“農(nóng)戶貸”,5萬元的“及時雨”滋潤了老譚的果園,更讓他徹底把四處借來的樹苗錢還上了。
老譚心里立下誓言,自己一定不能辜負幫他的人。文化程度不高的老譚跑到村委的農(nóng)家書屋借了一摞關(guān)于果樹種植的書,一有空就戴個老花鏡在那鉆研,時不時發(fā)出感嘆:“哦,這樣就行啦!”
付出努力終有回報。2018年,譚先杰的年收入超過了7000元?!斑@兩年的貧困戶當?shù)梦艺媸菈驂虻?!”脫貧的老譚長舒了一口氣。
老譚是文登區(qū)產(chǎn)業(yè)扶貧夯實穩(wěn)定脫貧基礎(chǔ)的一個縮影。文登區(qū)通過產(chǎn)業(yè)扶貧新上優(yōu)質(zhì)水果、無公害蔬菜等種植面積4000多畝,發(fā)展鄉(xiāng)村旅游、特色種養(yǎng)加項目50個。
新的一年,老譚絲毫不敢放松,他往果園跑得更頻繁了。經(jīng)過兩年多的生長,小樹苗高了不少。老譚欣喜地指著這些小樹說:“這畝種的是大紅袍,每斤能賣上3塊錢;那頭是大櫻桃,平常也能賣個七八塊錢,遇上來采摘的價格就更高了,我的好日子才剛開始哩!”
再過幾天就是老譚外孫的周歲生日。他打算給外孫送上個大紅包,跟外孫子說:“好孩子,快快長,一定要做個有志氣的人!”
林子銘(右)與陳麗卿正在交流今年的新打算。通訊員 范幸坤 攝
貧困戶當上股東拿分紅
◎記者 杜曉瑩 通訊員 黃娜
“大姨,我又來了,你給開開門吧!”
正月十四這天,高區(qū)雙島街道前雙島村村民陳麗卿家里暖意融融。雙島街道社會事業(yè)科科員林子銘買了橘子、糖果、瓜子,還有兩袋湯圓,又來“走親戚”了。
一見小林來了,陳麗卿快步走上前,一把握著他的手,熱情地領(lǐng)進屋里。每月一次的登門拜訪,只要坐上炕頭,林子銘“就挪不開腚”了。至少要與陳麗卿“拉呱”兩個小時以上。
71歲的陳麗卿是建檔立卡的貧困戶。2005年,她的兒子李文遠遭遇車禍,導致妻離子散,李文遠精神也出現(xiàn)了問題。
陳麗卿老兩口沒有放棄兒子,夜以繼日地悉心照料,最終讓醫(yī)生都不看好的病情有了轉(zhuǎn)機,但整個家庭也花光了所有積蓄,還欠下不少債務(wù)。
自去年“結(jié)親”幫扶后,林子銘就沒少往陳麗卿家跑。得知陳麗卿的家里因為火炕的原因曾著過火之后,林子銘向街道申請了“裝修隊”把她家里的墻、玻璃及火炕都翻新了;只要有利好政策,林子銘就第一個打電話通知陳麗卿;去年,林子銘還幫助李文遠申請了一輛嶄新的輪椅……
陳麗卿老兩口不能出遠門打工,李文遠也失去自理能力。在雙島街道,像陳麗卿一家這樣因病因殘致貧的情況不在少數(shù)。在成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后,街道雖然對其在生活上進行日常幫扶,但并沒有解決根本問題。
“一些貧困戶基本沒有勞動力,失去了‘造血’功能,即使有補助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,只能靠政府兜底脫貧,但政府兜底也不能一包了之?!彪p島街道黨工委書記鄭建說,政府部門不是經(jīng)營主體,不能做企業(yè)所做的事,但卻可以做“媒人”。
于是,雙島街道通過牽線搭橋,以“項目+建檔立卡貧困戶”的扶持方式,讓貧困戶和市場經(jīng)營主體發(fā)生關(guān)系,借力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致富。
陳麗卿清楚地記得,那是去年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,室外的溫度降到0℃以下。可她心里卻暖暖的。因為林子銘給她送來了《雙島街道扶持殘疾人“脫貧奔康”項目協(xié)議書》。
陳麗卿將李文遠去年2000元的殘疾人扶貧資金作為股份,參股到臥龍村農(nóng)村衛(wèi)生廁所管護項目,每年領(lǐng)不低于10%的分紅。就這樣,陳麗卿和其他3個村的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當起了臥龍村吸糞車項目的股東。
夜色漸濃,林子銘臨別時對陳麗卿說:“大姨,以后分紅會越來越多,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!”陳麗卿使勁點頭,眼中泛著感動的淚光。
![]() |